1. 首页
  2. 穿越历史
  3. 假驸马,真皇后(重生)
  4. 分卷(182)

分卷(182)(2/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朝会上新君为了战群儒,力排众议晋封贺将军了永国公这事,很快便在汴京城里尽人皆知了。

此前数次赵秉直因上奏弹劾被罚,但他一向不以为意,甚至有时还隐隐有些以此为荣,毕竟每次怒君上或被罚俸、或被革职留家,最后也都还是毫发无损,官复原职。

贺顾如今虽也屡立奇功,但与闻修明在武将之中的人望相比,自然还是不如的,果然此刻闻修明一,众武将这边面面相觑一圈,很快跪了乌压压一群,纷纷附和:臣等附议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这位幕后始作俑者是谁,也实在不算难猜。

众人这才想明白,原来皇上这是等在今日了

闻修明却面一肃:有功当赏,有过当罚,臣是行伍中人,虽不通儒纲常理,然则却也知这两条军中铁律,放诸四海皆准,贺将军分明立大功,陛依律晋爵行赏,有何不可?有何不妥?

可今日,皇帝虽并没有罚他的俸,也没有革他的职,赵秉直却觉得从未如此、如今日这般在众目睽睽的或惊讶、或嗤笑、或同的目光中,如此窒息,如此哑无言过。

裴昭珩:准奏。

事尽不大光明,但在朝中一向并不罕见,是以这些年来虽然也有人知当初他赵秉直升御史台时,有这么一桩旧事,但也都并不会拿来说嘴。

臣心中对陛论功封赏贺将军绝无丝毫微词,更非方才鲁、赵二位大人所推测那般心狭隘之人,还请陛万勿听信方才他们的说辞。

回家路上贺顾还有些恍惚,他越想越觉得奇怪

见鲁岳和赵秉直两人都不吭声了,裴昭珩也并没有再多说什么,只是淡淡扫了他们一,便挪开了目光。

备受盛的贺侯爷从此没了,可却又多了个炙手可的永国公。

解释的来。

贺顾听见这声音微微一怔,扭去看,说话的不是别人,却竟然是前世与他斗了许久,今生却未得几面之缘的闻修明,闻伯爷。

当初他承蒙座师恩惠,破格升御史台一事,本已然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老黄历,实在没想到皇帝是如何得知的

就算就算这一世他与闻伯爷并无什么龃龉,闻伯爷兴许也还看他顺,可前世闻修明其人贺顾可是了解的很,他虽也颇有心事十分圆,可方才在朝会上那么洋洋洒洒、利又地的一番论,闻修明是绝想不来的,背后必有不知哪位,给他准备好了今日这一番奏论,且还捺着直到鲁岳、赵秉直师徒二人丑态毕才发作

臣今日在朝会上说这些话,并非有意逢迎与陛,只是为着自证清白,方才御史台鲁、赵二位大人,言必提及闻某,以损贺将军之功,臣听之在耳,实在不敢苟同,也不愿背这黑锅。

他在朝中反而以目不容尘、有本必奏,不惧上怒的耿介了名。

第137章

而时过境迁,知那件事的人也越来越少,到如今,就连赵秉直自己,都快忘了。

实在不可谓不明。

正此刻,殿却传来了一个有些低沉沙哑的声音。

臣有本要奏。

贺将军的永国公一爵,也就这么定来了。

其实早在今上还未登基之前,先帝缠绵病榻,将国事和议政阁批红之权给儿起,这几年来,朝中势力早已不着痕迹的悄悄洗了牌,乃至新帝登基之后,还能留的、保得稳这乌纱帽的,早也没有蠢人,且新帝一手提起来的心腹更是不在少数。

不想如今却被皇帝在文武百官的面前,揭了老底。

毕竟是天,一国之都,京师这地方,耳相传,消息传开的一向飞快

裴昭珩闻言,有些失笑,:黑锅?此话怎讲?

朝中看不惯贺顾的,虽然并非只有鲁岳、赵秉直师徒二人,但或是不想引来圣怒、或是对皇帝究竟信哪个,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,无可无不可的、或是碍于份不便发声纳谏

偏有几个刺儿,新帝却一直未置,甚至还颇为宽纵,听之任之,几次捋了虎须,最后也只是拿起、轻轻放过。

若只因年龄而将其战功视若无睹,陛与前燕废帝任人唯、不辩忠贤之行径,有何二致?

闻修明清了清嗓,才:两月余前,臣在承河与北戎人战,一时不慎,中了戎犬暗算,负重伤,不仅误了北地战事,也辜负了皇上的重托,皇上宽仁,并未降罪与臣,也未削爵罚俸,这些日臣留家养伤,陛更是屡屡关怀,臣每每念起皇上宽待,心中皆是不胜涕。


【1】【2】【3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